项目申报

成果申报

信息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科学家故事  > 正文

“他把做学问的实事求是带到工地上!”

发布者:点击量:发布时间:2022-07-11

 
作者:张顶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1 15:44:49
选择字号:
“他把做学问的实事求是带到工地上!”
回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一件小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先生是我尊敬的恩师和长者。在关心中国高铁的人心目中,先生的直言不讳令人印象深刻。而我作为他的学生,

与先生的长期接触中,深刻体会到的是他的严谨治学,这几乎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我从先生那里学到了如何做学问,更懂得了如何做人。

中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中,王梦恕院士是业绩辉煌、学术精深的专家,他从零起步,亲手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以隧道及地下工程为科研主体的实验研究中心。而我之所以愿意拜先生为师、投入到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中,却不仅仅为此。当时,无论是在学校里听先生讲课,还是在工地现场听先生讲解对技术难题的处理方案,都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多年以后,我终于领悟,先生在学问上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从根本上反映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例如,他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简单地说,他的要求就是一句话:你可以不懂,但绝不能装懂;你可以干得不对,但绝不可以不认真去干。在他看来,干科学、干工程都要有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态度,“不懂装懂”“不认真干事”相当于弄虚作假。而且,他的这一态度还不单单针对学生。我曾亲眼见证,在施工现场、研讨会现场,他对那些“不懂装懂”“不认真干事”的各级管理者,同样严厉批评。

他能够如此理直气壮要求别人,完全是因为自己能够身先士卒地践行。在我的记忆中,他创立城市地铁“浅埋暗挖法”的过程可以充分反映出这一点。

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为了改善交通环境,决定在长安街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39条过街通道。当时,北京市相关领导在一个月内三次找先生咨询,要求拿出一个不中断交通、不干扰市民、不污染环境、通道埋深最浅的方案开展施工。作为一个学者,先生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并没有轻易下结论、或者拍胸脯打包票能干成,而是抱着严谨治学的态度从查阅文献资料做起。查遍国外相关资料后,我们了解到,当时世界上能够做到埋深最浅的方案在德国,当通道跨度为4米时,可以做到埋深2.7米。也就是说,通道的顶部离地面只有2.7米。德国专家的研究认为:这是埋深的极限,不能再浅了,再浅必然坍塌。具体到北京的情况,通道跨度本身超过10米,按照德国的技术理论需要更深的埋深。然而,矛盾的是,如果通道埋得过深,实用性会大大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对于这个“两难”问题,先生非常坚持,一定要从理论上寻找新的技术方案并且进行严密论证,不能想当然地贸然施工。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新的技术参数、计算超越极限的理论数据。无数次计算之后,他才十分谨慎又信心十足地提出了新的方案:通道跨度净宽在10米以上时,埋深可以达到0.6~1米。随后,他将这份“超浅埋暗挖施工设计方案”递交给施工方。没想到,施工方当即否定了这个方案。

因为已经经过严密地科学计算,先生当然对这个方案有把握。为此,他锲而不舍地推进新方案落地。“我仔细计算过了,如果严格按技术参数和操作要求施工,我想是没有问题的。虽然风险极大,但总得试试吧。”他把计算结果及方案做了详细阐述,平静而真诚地对施工方说道。在准确无误的科学数据和全面系统的技术方案面前,与会人员最终同意了他的方案。

施工开始之后,按理说,先生围绕提出方案、论证方案的工作已经完成,完全可以少参与实际施工阶段的工作。但是,为了确保方案既符合科学、又符合现实,他始终和科技攻关组成员一道,坚守在施工现场,及时防范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在紧张会战的那些日子里,先生给自己定下一个硬任务:每天都要将每条过街通道一条一条地、仔仔细细地勘察一遍;对一些关键部位的技术措施,则盯准、盯紧、盯死,直到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为止。他真正把做学问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带到了工地上!最终,竣工的过街通道均被评为全优工程,主要技术指标打破了德国保持的记录。“浅埋暗挖法”也成为中国地铁建设技术划时代的变革,结束了城市繁华区开膛破肚修建地铁的时代。

可以说,先生一生取得辉煌成就得都与他坚持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分不开。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先生深知,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对学术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探索创新的精神和锐气。他经常对我们说:“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论。你们要站在我的肩膀上,解决更多的科学问题,取得更大的成绩。”能拜这样的先生为师,是上苍之馈赠、人生之大幸矣!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顶立,《中国科学报》记者温才妃、甘晓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