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申报

成果申报

信息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科学家故事  > 正文

是他让科技创新成为中国梦的引擎!

发布者:点击量:发布时间:2022-05-2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5/28 15:21:42
选择字号:
是他让科技创新成为中国梦的引擎!

 

今天的《大国科学家》系列报道,我们来认识一位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陈和生。作为我国2035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规划参与者,他主持了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工程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造。年过七旬,陈和生依然奔忙在科研一线。

广东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奋斗者”号钛合金样件内部残余应力的测量工作。由于中子对钛合金具有十余厘米的穿透深度,可以获得样件内部不同深度位置的残余应力信息,因此对残余应力的检测更加全面与精准。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他们负责焊接工艺的研究,利用散裂中子源,在比较不同的焊接工艺以后,找到了这个最佳的焊接工艺,确保了这个安全。

中国散裂中子源被称为“超级显微镜”,投入使用4年多来,已经有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个科研团队,在此开展了前沿科学领域研究和高技术研发。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总指挥,能让散裂中子源作为平台,从细微层面预判安全隐患、测试大国重器,这是陈和生最兴奋的事情。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所以这个散裂中子源在很多领域里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只是一个例子。

1964年,陈和生考入了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学习,1980年进入美国麻省理工,1984年他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陈和生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科院高能所,成为我国第一位博士后。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我的想法不是说我自己成就最大化,我想的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去奋斗才行。

回国后的陈和生面临着巨大挑战。1998年,陈和生被任命为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他提出了《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我国首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重大改造则是目标之一。可改造方案刚刚获得国家批准,就遭到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严峻竞争。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他们的所长曾经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的高级顾问,在高能所待了三年,所以他很了解我们的弱点,他要和我们竞争,所以好多人就崩溃了,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从2004年到2009年,陈和生带领团队迅速对方案做了重大调整,大胆提出在现有的短且窄的隧道里,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方案。在全体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对撞亮度比之前提高了100倍。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性能提高一百倍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现在我们运行一天抵过去运行两三百天,效率更高,就是说我做一天的实验得到的数据,相当于过去一年的。

作为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成功改造,意味着陈和生规划的目标在一步步实现。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陈和生担任工程总指挥的又一大项目。当时,他已经65岁,曾多次做过心脏手术,安装过心脏支架。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我觉得,要为咱们国家的大科学装置的发展,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会尽力去做。

工程建设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加速器隧道等土建工程延误了一年多,这大大压缩了设备安装和调试的时间。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为了把这一年多的时间抢回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超常措施,本来应该土建验收了,我们才去安装设备,现在土建还没有完成,我们并行安装设备。这样的风险很大,可能会出事故,是为了保证对国家承诺的竣工时间不耽误,我们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保证好这个工程如期完成。

造国之重器是陈和生的毕生追求。如今75岁的陈和生仍然在北京和东莞之间两地奔波,一边大力推动中子散射的研究和应用,促进散裂中子源的二期规划,一边又投入到了我国2035年和2050年大科学装置发展路线图的规划。

“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 科院院士 陈和生: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关键的任务之一,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科技工作者历史的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